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二十六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圆满举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4

第二十六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圆满举行


2023年11月18日,由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承办的以“中国式消费现代化与数字化变革”为主题的第二十六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消费经济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举行。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王裕国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卓志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教授,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杨继瑞教授,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校长刘长庚教授,湖南省教育考试研究院原院长、湖南师范大学唐未兵教授,湖南工商大学柳思维教授,山东大学臧旭恒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怀德教授,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田学斌研究员,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吴旺延教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金杨华教授,以及2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等参会。会议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项目和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励性补助项目资助。

第二十六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特别设立举行了研究生论坛,湘潭大学消费研究院院长龚志民教授主持研究生论坛,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肖皓文、云南大学的廉倩文等11名博士生硕士生交流汇报了本人的研究论文。

图1:龚志民教授主持研究生论坛


图2:浙江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范佳伟

浙江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范佳伟认为,从家庭层面考察地方公共债务对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债务扩张促进了居民家庭消费。一个城市的地方公共债务余额每提高1%,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平均上升0.38%左右。这一结果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保持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地方公共债务扩张通过增加对居民家庭的转移支付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两个渠道促进居民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公共债务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体制外家庭、农村家庭、老年家庭和负债率相对较低地区的家庭,且主要促进家庭文旅交通等非食品类的日常消费。最后,随着债务的不断累积,公共债务扩张对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也将逐渐降低。本文研究结果为扩大内需战略,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图3: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肖皓文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肖皓文认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消费经济的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消费经济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在消费地位凸显、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质量提升、消费需求外溢的现实背景下形成的,包括重视消费作用、壮大消费主体、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转变消费模式等重要内容。学习好这些论述,还要把握好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坚定的人民立场、科学的系统观念、深沉的天下情怀等显著特征。

图4: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生 龙燕妮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龙燕妮认为,中国式消费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力量。从过程概念来看,中国式消费现代化是商品社会的必然趋势,反映消费力和消费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状态概念来看,中国式消费现代化体现着全体人民对理想消费状态的期盼。中国式消费现代化具有超大消费市场规模、消费高质量共富共享、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以及增进民生福祉等典型特征。中国式消费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和需求上升双轮驱动的动态发展过程,经由工业化奠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推动增量扩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提质升级,中国式消费现代化迈向新时代。中国式消费现代现代化进展良好,但仍面临消费率偏低、消费不平等明显、文化消费供需错配、绿色消费意愿不强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推进中国式消费现代化应重点从建设统一消费大市场、推进消费高质量共享共富、强化精神文化消费供给、推动绿色消费全面发展、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综合施策。


图5: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婧怡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婧怡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探讨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机制尤为必要。研究运用定性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收入结构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传导过程,得到由17个正反馈回路和2个负反馈回路构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收入结构中各部分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均具有影响。第二,国家战略、家庭特征、制度改革和政府政策等是影响机制中的关键要素节点。第三,收入结构通过收入不确定性和收入预期等方面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进而使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和行为发生改变。本文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发展升级提供了一种系统前瞻的新工具,并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服务型内需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图6: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冯健康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冯健康认为,中国家庭过度配置住房资产引致的财富结构房产化现象导致众多家庭财务状况呈现脆弱性特征,严重影响家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厚植和培育内需增长潜力,甚至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从资产配置视角探究家庭财务脆弱性的缓解渠道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了财富结构房产化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富结构房产化能够显著提高家庭财务脆弱性,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显著的财务脆弱性缓解作用,经内生性处理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流动性风险效应、债务风险效应以及潜在投资效应是财富结构房产化影响家庭财务脆弱性的有效渠道。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财富结构房产化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在拥有不同数量住房、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收入阶层、不同人力资本以及抚养负担的家庭间存在差异性特征;无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具有显著的财务脆弱性缓解效应,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无法显著改善家庭财务状况。进一步研究显示,财富结构房产化对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过度配置住房资产会对家庭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但合理适度的住房资产配置仍能有效缓解家庭财务脆弱性。本文为探究当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失衡现象,分析资产配置与家庭财务脆弱性的关系以及提高家庭财务韧性提供了参考。

图7: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廉倩文

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廉倩文认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在探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从制度、产品、技术、人才等层面剖析了当前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据此提出加强文旅产业数字化顶层设计、优化文旅产业数字化产品供给、完善文旅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激发文旅产业数字化创新活力等推进路径。


图8: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生 王鹏帆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博士生王鹏帆认为,服务业发展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中消费动能不足的典型事实,本文扩展了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并结合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系统探讨了消费动能不足的成因和机制。研究发现,消费服务化的恩格尔效应推动了服务业比重提升,但宏观结构因素在传导路径上弱化了恩格尔效应,造成消费动能不足。宏观结构因素之一是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参与到制造品生产中,消费服务化意味着实物需求相对下降,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着它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上升而加强,从而导致整体服务业消费动能相对不足。宏观结构因素之二是内需结构。居民消费率提升能够强化消费服务化的恩格尔效应,这种强化作用具有明显的投资门槛。测算表明,各地居民消费率普遍偏离潜在水平。内需结构失衡使得恩格尔效应随着居民消费率偏离度上升而弱化。需要注意到,产业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由此消费动能疲弱难以避免。因此,在适度投资基础上的内需结构调整应当得到重视,以推动需求和供给结构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图9: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凤梅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凤梅,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数字化支付对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支付能够显著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程度,经内生性检验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心理账户是数字化支付缓解家庭消费不平等的重要机制,数字化支付通过心理账户降低了支付痛苦,提高了消费总效用,缓解了家庭消费不平等。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数字化支付均能降低城乡和不同阶层群体的家庭消费不平等,但是对农村地区和低阶层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更大,即数字化支付能有效缩小城乡、阶层之间家庭消费不平等。


图10: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彭继往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彭继往,以2010-2020年252个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为基础,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新型综合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能够通过金融效率和人口聚集两条途径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东部和中部地区政策效果显著,西部地区政策效果不显著。此外,试点城市规模越大、财政能力越强,试点政策促进其绿色发展的效果就越显著。

图11: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何昕颖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何昕颖认为,老龄化加速银发消费市场发展,庞大的老龄消费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消费群体,数字时代推动银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系统阐释了银发族与其他群体消费的共性和异质性特征,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数字时代银发消费的规律即数字时代银发消费的特征多面变化、数字时代银发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数字时代银发消费会产生多元效应。通过探讨分析,明确现有研究的重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四点建议为发展银发经济、弥合银发数字鸿沟、保障银发数字消费权益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图12:研究生论坛主持人 龚志民教授做分论坛总结

在大会闭幕式上,龚志民教授对此次研究生分论坛成功举办做了总结,并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肯定和鼓励了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同时也鼓励同学们应当进一步积极提高自身讲故事的能力。

消费经济学会于2015年正式注册登记成立,业务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挂靠指导单位是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会着力打造的“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20-2023年连续第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会议类主题学术活动立项资助。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宣部确定为“重点联系全国性社科学术社团”。

(消费经济学会秘书处整理)